教师有偿家教为何屡禁不止
专家建议,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保障公立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均衡
李 红
郑春乃
资料图片
门诊问题:怎样解决有偿家教问题?
门诊专家:北京中关村学院副教授 李红
北京博人律师事务所律师 郑春乃
专家观点:
◇有偿家教的背后有四个利益相关者,学生为了上名牌学校、家长为了孩子成材成功、学校为了升学率和知名度、教师为了正常薪水之外的额外收入——这四个利益相关者的直接目标促使了有偿家教的“蓬勃”发展
◇有偿家教是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之间矛盾演化的结果,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角力的产物,光靠纯粹的法律法规禁止是不行的
◇只有职业教育也具有优秀的教育资源、具有就业竞争力,才能做到教育分流,才能消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实现家教市场健康、理性发展
温女士的儿子读初二,语文成绩不太好,今年暑假在语文老师家里补习了一个多月,交了2000元。开学后,看到儿子的进步,温女士很满意,于是在“十一”期间又交钱请老师给孩子补课。记者提及中学老师从事有偿家教属于违法行为时,温女士不解:这种方式很好啊,对老师学生都有益,为什么要禁止呢?
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违反了哪些国家问题?很多教师和家长知道有偿家教违法,为何明知故犯?白纸黑字的规定为什么成了一纸空文?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关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红和北京博人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春乃。
有偿家教缘何产生
有偿家教为什么屡禁不止?这要从有偿家教产生的原因分析。李红介绍,1999年我国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大力倡导“因材施教”,主张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不再“分数至上”,以期扭转当时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风气。不可否认,素质教育的初衷是“人尽其才”,政府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教育分流,并非所有人都要去读大学。“行行出状元”,通过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能动性的挖掘,使其成为可造之材。然而十几年过去了,素质教育并没有取代应试教育成为主流,反而形成了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并存、角力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学校要响应上级“减负”“提高学生素质”的号召,减少学生的课业压力、减少补课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实实在在面临着升学压力,学校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孩子的“锦绣前程”,不得不另辟蹊径,有偿家教市场应运而生。
李红说,在有偿家教的背后,有四个利益相关者,学生为了上名牌学校、家长为了孩子成材成功、学校为了升学率和知名度、教师为了额外收入——这四个利益相关者的直接目标使有偿家教“蓬勃”发展。
那么,有偿家教是否像温女士说的那样,老师和学生是双赢呢?对此,李红认为,这种故意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除了破坏社会管理秩序外,对学生及其家长是有害的。因为在职教师利用职务之便本末倒置,“课上不讲课下讲、校内不讲校外讲”,分散了教学精力、降低了教学质量,也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家长的经济负担。“其实,关于有偿家教的信访和投诉频见报端,有偿补课问题日益突出。”李红说。
有偿家教违反哪些规定
李红表示,为了遏制有偿家教风气的蔓延,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各教育部门,“自觉抵制有偿家教”。2021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中小学教师“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属于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对此,郑春乃补充说,2021年6月29日,教育部专门发布《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列举了有偿家教的形式并明令禁止,即“六条禁令”: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严禁中小学校为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或学生信息;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